最新消息

长须原花鳅 —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发现新物种

作者: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陈志强、林阳华 发布时间:2025-4-28 阅读次数:

日前,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 《ZooKeys》 ( 《生物钥匙》 ), 发表在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石马湖凉风洞内发现的长须原花鳅科学研究成果,这标志着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再添一洞穴鱼类新物种。

长须原花鳅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调查团队,于2024年5月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在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县下牙地质文化村石马湖边上的凉风洞内发现的。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工程师周佳俊介绍,经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比对,科研人员确认长须原花鳅为鲤形目鳅科原花鳅属的新种,因其具有明显延长的口须,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长须原花鳅。原花鳅属鱼类为典型的洞穴鱼类。与地表鱼类相比,其眼睛已彻底消失或仅残存一个细小的眼点,晶状体缺失。由于生长在黑暗的洞穴环境中缺乏光照,原花鳅属鱼类体内生成色素的基因表达不活跃或无法表达,因此身体透明,血管和内脏团清晰可见。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洞穴鱼类多样性十分丰富,此前已发现凌云金线鲃、小眼金线鲃、安水金线鲃、凌云高原鳅等7种洞穴鱼类,长须原花鳅的发现不仅增加了公园物种多样性的记录,更进一步证明了公园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生态价值,表明公园范围内的坡月-坡心地下河系统可能是中国西南部洞穴鱼类多样性演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长须原花鳅是原花鳅属已记录的第5个物种。该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洞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研究洞穴鱼类的演化历程、物种分化机制具有重要价值,为探索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淡水鱼类的系统分类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