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让岩溶之美长存

来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作者:吴迎春 发布时间:2008-9-24 阅读次数:



  岩溶又称为“喀斯特”,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不久前,记者出重庆东南行约170公里,来到遐迩闻名的武隆岩国家地质公园,在一个大山洞中,亲眼目睹了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这个大山洞名叫“芙蓉洞”,全长2.5公里。穿行其间,借助柔和的灯光,只见地貌构景丰富、形态万千、色彩斑斓,如同一个玉雕博物馆。数十米高的擎天柱、像翡翠一样的石笋、玛瑙色幕帘、晶莹透明的石林、飞流直下的“瀑布”,以及无处不在的羽状、针状、犬牙状、晶花和石膏花,真是美不胜收。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一个潜流形成的小水坑中,一串串绿色、银灰、淡黄色的葡萄状溶石“飘浮”在水面。它们为何能“飘浮”?导游给出了谜底,“因为水下有石根支撑”。石根不粗,支撑力却很大,上面可站一人。如此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世所罕见,已成镇洞之宝。游人纷纷在此摄影留景。

  据介绍,这个被誉为“世界级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溶洞于1993年被当地农民发现,其后,地质专家来此地进行考察鉴定,并对其成因作出解释,认为是“崩塌堆积,逐渐发育形成”,即雨水渗透到山腹中,形成细小的溶隙。随着水流的增加,洞穴空间增大,发展成人能进入的通道。而后,由于地壳抬升运动,洞穴逐渐脱离地下水,洞壁发生崩塌,钟乳石类沉积物开始大量发育。芙蓉洞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崩塌改造,在部分廊道形成了多处巨大厅堂,如巨幕山、吊萝厅等。根据生长在崩塌堆上的石笋同位素年龄测定,20万年前此地曾发生大规模崩塌。武隆喀斯特地貌生动展示了大自然的演变过程。

  “喀斯特”原为斯洛文尼亚西部一个石灰岩山地的地名,那里岩石裸露,洞穴和地下河复杂多样,当地文字为Kars,意思是“石头山”或“裸露的岩石”。由于早期研究这类景观的论文多用德文来书写,后来就用德语Karst来命名这类地貌现象,音译为“喀斯特”,中国在1966年启用“岩溶”一词,与喀斯特同等使用。

  据专家介绍,全球喀斯特的面积约20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国、地中海沿岸、东欧、中东、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加勒比海等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总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南方占55%,主要分布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武隆喀斯特地貌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在地貌景观、地质演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世界品质,他们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喀斯特具有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许多喀斯特景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成千上万探秘寻胜的游客。

  喀斯特地区由于岩石裸露,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较脆弱,加之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 比如,不久前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周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四川雅安大熊猫栖息地造成损害,为保护这一自然景观,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汽车业界巨子奔驰公司也倾注了热情,联合举办相关的公益活动。奔驰公司先后几次出资,共达1000万元,用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在芙蓉洞,记者看到用这笔钱添置安装的自动、远程监控系统,可对洞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空气和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远程监控,并能及时发出警报,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奔驰公司此举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和中方的赞扬,被认为是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