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猿人世界闻名,而南京猿人却连很多本地人都不知晓呢?”11月8日,院士走进“市民学堂”系列讲座开讲,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王德滋走进第101期新城市“市民学堂”,以《自然、资源与人》为题演讲时指出,南京是最早开展地质研究和调查的地区之一,但对地质遗迹的重视和宣传还远远不够,应该尽快加强对珍贵地质遗迹的保护。
1993年,南京汤山葫芦洞内发现了两具猿人头骨化石、1枚牙齿化石和一些动物化石。随后,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葫芦洞进行考古发掘,又清理发现了1枚猿人牙齿化石及动物化石标本2000多件。南京猿人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
“两具猿人头骨化石中,其中一号头骨保存较好,是位年轻女子,她的生存年代距今约58万年—62万年,与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相近。”幻灯投影上,一号头骨的复原图引起了听众的兴趣。不过,南京猿人为什么长着西方人常见的高鼻梁?王德滋解释,有专家推测,很可能早在58万年前,就已经有西方的远古人类迁徙到中国境内,与本地族群融合后产生了南京猿人。也有专家认为,鼻梁的高低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系。58万年前的南京气候寒冷干燥,猿人的鼻子必须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因为高鼻梁有着较大的鼻腔,有利于对吸入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在汤山,葫芦洞是南京猿人头骨的发现地。不过,我想请问一下在座各位有几个人去过葫芦洞呢?”王德滋沉吟片刻说,葫芦洞内有大量沉积物和大量化石,是一个条件很好的天然博物馆。其实,这里可以建一个地质博物馆,将2000多件动物化石标本展示出来,既能加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又能提升南京的文化品位。王德滋同时透露,为切实保护汤山地区的地质遗迹,促使汤山地区地质遗产得到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目前,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充分利用方山成功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的成果,对汤山、方山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现在正在申报国家级汤山方山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