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龙虎山:因"申遗"更加和谐美丽

来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来源:鹰潭新闻网 作者:记者:刘斯武 徐标华 发布时间:2009-7-16 阅读次数:


  2009年1月24日,我国向世界正式宣告:中国丹霞(龙虎山等六省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为2010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整个龙虎山沸腾了!因为这意味着,继2007年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之后,龙虎山人又一次毅然前行,去攀登一座更高的——通向世界顶级荣誉殿堂的山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龙虎山人清醒地认识到,时间不等人,要在2010年通过联合国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必然要走一段不平凡的征程。

  龙虎山准备好了吗?

  答案是确凿无疑的!坚毅执着的龙虎山人,追梦“世遗”的脚步更加坚定。在这冲刺的关键时刻,龙虎山人满怀高涨的热情,本着追求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务实作风,在“申遗”的道路上铿锵前行,向世人徐徐展开了一幅生动而壮美的龙虎山山水画卷、一部鲜活的不断超越自我的传奇……

  “申遗”,推动景区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理念的提升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上并不冲突,如何取得平衡需要眼光、智慧和技术进步。在追求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能用更小的成本,在环境保护上取得更大的成效,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龙虎山人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

   2004年开始,龙虎山就积极筹划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前期工作;2006年7月,龙虎山被中国建设部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2009年1月,龙虎山等成为2010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唯一项目。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中,龙虎山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把保护作为第一任务、生态看作第一财富,把“木头烂在山上就是文化、鱼儿畅游在水中就是生态”作为最大的德政和开发理念,坚持“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的方针,在加强龙虎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普及自然遗产保护知识、发展旅游经济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随着环境保护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已成为龙虎山人的自觉行动。

   今年以来,龙虎山景区加大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补偿资金的投入。在生态保护工作中潜心“雕琢”决定成败的每个细节,哪怕是一株小草的移栽。建新游线时,做到路让树、路绕水。在景区一些旅游线路上有局部的边坡要进行植被修复处理,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工作,龙虎山景区更是不惜花高价请中科院的地质专家进行诊断并进行修复性处理,力求尽善尽美,还原原生态。

   付出就有回报。近年来,南下的候鸟纷纷落脚龙虎山越冬,龙虎山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每到冬季,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中华秋沙鸭成群结对迁徙龙虎山,成为景区又一道靓丽风景。不仅如此,由于近年来景区加大对泸溪河渔业资源的保护,泸溪河许多珍稀的鱼种群规模在不断扩大,2008年龙虎山被列为泸溪河大鳍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为鄱阳湖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成员。生态王国天门山由于采取严格的保护生态措施,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达1.4万个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5倍,最高含量值达每立方厘米35万个,成为游客休闲养生的首选地。

  “申遗”,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促进和谐景区建设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前进是今天的活力、明天的保障。”龙虎山人清醒地意识到,龙虎山“申遗”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因此,只要是“申遗”的事,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支持,几乎没有一个单位或个人讲一个“不”字。“舍小家,为大家。”上清镇马鞍村三户村民豁然让出家园,举家搬迁;龙虎山镇李家村村民李小平毅然举起榔头砸掉刚盖好不久的楼房……龙虎山人表现出了罕见的觉悟和奉献精神。

   也许有人会问:百姓牺牲那么多,政府又是怎么做的呢?在今年4—6月份短短80天的日子里,也是“申遗”倒计时时刻,景区从领导到一般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入住景区、包村驻点、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上接1版) 他们披星戴月为村庄、景点“化妆”,给民居“穿衣戴帽”,短时间内使景区的民居不但拥有了更好的居住功能而且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截至6月中旬,已拆除有碍观瞻建筑300栋,房屋平改坡825栋,房屋降层136户,房屋墙面粉白1725栋。

  “我们是旅游景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靠旅游。‘申遗’对房屋进行了改造,不仅环境漂亮了,还可以搞‘农家乐’赚钱。”景区干部在工作中始终让“‘申遗’能带动致富的理念”植入村民心中。他们不仅耐心指导村民进行房屋改造,还倾情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他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出点子,结合各村各户实际,为村民联系引进致富项目,闯出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申遗”,推动景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是我市“旅游发展年”,龙虎山景区全力促进“大旅游、大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以项目为载体,着力推动建设大景区框架。在抓好重点项目的同时,推动建设了一批对旅游产业转型支撑力强的旅游大项目,以适应龙虎山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龙虎山游客中心的建设是对龙虎山旅游产业转型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升级。龙虎山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05亩、总投资7500万元,7月底将全面完工。游客中心的建成,有利于把龙虎山打造成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会议的目的地,有利于实现由景点向景区转变、由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游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大力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龙虎山成为国内一流综合性的大型景区奠定扎实的基础。全长10公里、总投资6000万元的新游线,预计8月可投入使用,新游线的运营使得龙虎山的水上、旱路旅游线路将形成环线游,大大丰富了旅游内函,提升了旅游品质,延长了游客在景区的滞留时间。

  文化是景区旅游的灵魂。今年初,龙虎山景区进一步理顺了龙虎山旅游与天师府道教管理体制,促进了旅游与文化的更紧密结合,产生双促效应。

  “申遗”,提升景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近年来,龙虎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纷至沓来。曾记否,2007年11月,国际自然遗产保护联盟蒂姆·柯斯盖先生考察龙虎山时的连连惊叹:龙虎山生物和地质具有丰富多样性,龙虎山人与生态环境相处得很和谐;又怎能忘记,2009年5月29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保罗·威廉姆斯的欣然题词:龙虎山和我见过的其他景区不同,它有着完美的山水结合。

  景色依然美丽,赞誉还在继续。“申遗”,使龙虎山更加娇媚、魅力四射;“申遗”,使龙虎山的品牌和知名度陡然提升。

   品牌是一个景区综合品位价值的象征,抓品牌创建就是展示一个景区的实力。龙虎山紧紧抓住“申遗”这一契机,将营销目光瞄向了世界舞台,进一步提升龙虎山景区在国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龙虎山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大好河山》、《海峡两岸》等栏目进行品牌投放和推广,同时力邀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走进科学》、《百科探秘》等多个栏目来龙虎山进行专题深度宣传,并主动与国际、国内知名旅行社联动,积极开拓境外旅游市场,提升了龙虎山在境外市场的知名度。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前5个月境外游客增长近八成。

  正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吴文戈所说,龙虎山“申遗”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龙虎山正是通过“申遗”这一极富挑战意义的举措,使得龙虎山被国人瞩目、被世界瞩目,这种瞩目不仅让龙虎山变得更加生动与美丽,更让龙虎山超越自我,将龙虎山的大发展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