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试论多岩型地质公园中植被景观的美学价值维护

发布时间:2007-10-26 阅读次数:

王连勇李婉珠谢欣*
中国重庆西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公园实验室400715

摘 要:为探讨植被景观及其美学价值维护在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性,作者挑选火山遗迹、岩溶(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花岗岩地貌等4种在中国最常见的多岩型地质景区类型,努力揭示岩石类造型地貌和周边植被景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我们应对这些植被景观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保育措施,以实现岩石构景要素和植被构景要素之间的和谐共生,并由此推动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质公园,植被景观,火山遗迹,岩溶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

1 

  在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旅游界越来越多地听到“可持续旅游”、“遗产旅游”、“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地质旅游”、“森林旅游”、“科学旅游”和“文化旅游”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时髦词汇。我们也认识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这些“国”字号资源保护型旅游区,正在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信息时代的多种媒体上。然而,越来越多的名分有时反而让普通大众感到迷惑不解。

  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双重指定或多重指定,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即便是专家学者和职能管理机构都不得不开始认真对待(Wang, 2007)。在旅游活动日益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去森林公园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语;我们去地质公园观赏奇石、感受大地母亲的沧桑变故。然而,风景是超越时空边界的美,自然界是一个浑然完整的大系统,我们又怎能将“森林”和“地质”两者割裂开来?要倡导科学旅游,要保护环境并由此实现旅游景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必须正确看待地质要素和植被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作好公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工作。本文正是为了提醒各位,千万不能忽视地质公园环境中的植被景观。

2 火山遗迹植被景观

  在我国的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有14处公园以火山遗迹为主体构景特色,另有3处公园也有重要的火山遗迹景点。

2.1 火山遗迹类地质公园的旅游吸引特征

  我国虽有为数众多的火山遗迹类地质公园,但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休眠火山,没有美国夏威夷火山那样正在流淌着岩浆的活火山。这些休眠火山之所以能招揽游客,主要是因为园区尚存明显的火山喷发遗迹如火山口、熔岩管、火山弹等等。不少地方还有大量伴生的游憩资源,如温泉和湖泊,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雁荡山因属古火山系列,火山活动停息后,其地表在1.08亿年间受到了地球各种内外力的严重影响,但其流纹岩特征依然清晰可辩;而后来的地壳抬升运动又给雁荡山造就出“峰、嶂、洞、瀑”等多种自然景观。

2.2 火山遗迹与相关植被景观

  火山遗迹最能说明生命从无到有和生态系统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程。黑龙江省的镜泊湖、五大连池,云南省的腾冲火山遗迹最佳地展示了这种生命和生态进化的过程。

  以五大连池地区为例,可将火山地貌的形成按最新到最古老的顺序,将其相应的植被区域划分为3种大类型。第一是新期火山与石龙熔岩台地上的地衣灌丛植被区,包括地衣苔藓群落、地衣草类群落、地衣灌丛、地衣灌丛疏林和地衣苔藓落叶松林等5个植物群系。第二是老期火山与熔岩台地上的森林草甸草原植被区,包括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甸草原、灌木草甸草原和杂类草草甸等5大植物群系。而第三类则是河溪低地上的草甸植被区,包括小叶樟杂类草草甸和小叶樟苔草沼泽化草甸(张树民等,2005)。这些生存有序的植物群落是户外课堂里最好的地球历史和自然生态史教科书。

  当然,火山熔岩和火山灰历尽风化,在一定的地貌环境也会演变成独特的植物小生境,镜泊湖区的火山口森林(曲秀春等,2002)和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草甸即因此而成为出色的火山遗迹植被景观。

2.3 火山遗迹类公园植被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要完整地保存火山遗迹区域植物顺次演化递进的原生态环境,需要设计形式考究的游览路。游览路旁应当设有展示沿途自然遗产的解说牌,环状或直线型的游览路布局均可考虑,一定嘱咐游客不要离开散步游道,要始终保持行走在指定的游览路径上,这样,游览路两旁的地质遗迹和独特植被就可得到恰当的保护。

  针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火山遗迹及相应的植物群落,即便在较广域的范围内可进行旅游开发或开展种植业,必要时,也应建立核心保护区,对其实施重点保护(张崇邦等,1997)。

3 岩溶植被景观

  在我国的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有21处公园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另有21处公园也明显存在喀斯特构景要素。

3.1 岩溶景观的旅游吸引要素

  岩溶地貌类的景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下环境的岩溶洞穴世界、地面环境的各类喀斯特峰丛石林沟壑地貌。无论是地下环境还是地面环境,喀斯特地质形态经流水的侵蚀和雕饰,都可演变成千姿百态的天然岩石造型景观。正是这些巧夺天工的喀斯特地貌在数百年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光游客。

3.2 岩溶地貌及其相应的植被景观

  远离河岸或积水区域的灌木、草丛和野花,是点缀岩溶崖壁的五彩颜料。成片的岩溶崖壁通常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很多峡谷景观的重要代表。这些陡直的悬崖、岩石缝隙,以及小石台沟缝都是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得以立足的小生境,这中间的开花植物在适宜的季节装点着自然崖壁的美丽面庞。在比较舒缓的岩溶山坡,点缀于石碓之间的草丛是构成“羊背石”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有小溪流动的岩溶峡谷,悬泉瀑布旁边的高大乔木,是游客摄影留念的好场景。而靠近平坦河岸或积水区域的树木或树丛,往往也形成喀斯特平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是修建休憩场所的首选地。较晚近公诸于众,并向大众游客开放的喀斯特天坑景区,其洁白的崖壁和郁郁葱葱的坑底原始森林往往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复合体,也是探险旅游和科学考察的热门目的地(覃星等,1996;和太平等,2004)。

3.3 岩溶地貌区域植被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岩溶地貌区域岩石成土速度慢,原有土壤稀疏,覆盖率很低的本土植被需要得到应有的保护。陡直崖壁上的本土植被固然不需要特别保护,但那里很可能是本地物种受到天然庇护的小天堂,可望成为恢复与扩大本土植物覆盖率的选种场地。

  在喀斯特石林区域,种植草坪以增强石林的绿底氛围,可以起到添景加色的效果;但是,在选择草种时必须坚持谨慎规划的原则,尤其是在考虑选用外来草种时,必须进行周密的环境影响评估。草率引进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针对岩溶坍塌区域的植被,属于自然地质与自然生态过程的组成部分,若无碍景观,可以任其自然;若这些坍塌发生在主要的游览路旁,则需要采取一定的修复措施。

4 丹霞植被景观

  在我国的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有9处公园以丹霞地貌为主要构景特色,另有9处也拥有重要的丹霞地貌景点。

4.1 丹霞地貌的旅游吸引要素

  丹霞以顶平、身陡、麓缓、色红为其景观特征。这种由中国人以中国境内具体案例命名的地貌,尤其是那些景观集中的、大尺度的红岩地域,往往远离城市环境,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这中间,造型奇特的独体丹霞山,很容易诱发人们的想像,成为众多丹霞类地质公园内的重要看点。

  所谓水上丹霞,实际上是平静的江水或湖水,加之以壁立陡直的红岩崖壁而形成的景观组合。这种景观组合在朝霞或黄昏时刻,往往演绎出一道道绝景,成为不少摄影师追捧的对象。水上泛舟,沿崖壁而行,也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游憩享受。

4.2 丹霞地貌区域的植被景观

  石头虽是丹霞景区第一位的看点,植被对景区景点的装饰作用也非同小可。考察那些平顶山头上的植被,虽说因土壤层贫瘠而不能养育高大的森林;山顶的低矮乔木和灌木丛,甚至草丛,往往都演绎成“红颜佳丽”头顶上的青丝,成为很多丹霞风光片的取景对象。再看那状若海狮的独体丹霞,其上部岩缝中的草丛,正恰如其分地扮演着它的胡须;这里的植被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崖壁缝隙中生长出来的藤蔓植物,往往发挥着壁画角色,也为丹霞景区增添不少风韵。

  山顶和崖壁上的植被,固然是丹霞景区重要的组景元素;丹霞景区峡谷与平地上的森林,通常也成为较大空间尺度的旅游景区。广西资源县的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刘宪标等,2005)、江西鹰潭市龙虎山的上清国家森林公园(刘伟等,2005)都是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

4.3 丹霞地貌区植被景观的维护

  崖壁石缝中的藤蔓和草丛,是丹霞组合景观中的主要元素,在雨水过于稀少和雨水过于丰沛的年份,应恰如其分地对其进行梳理与维护,使其颜色和体量符合自然景观组合的原则,让植被和岩石在构景造景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

  地质公园或风景名胜区在批建旅游接待设施时,一定要考虑到污水对平地植被或沟壑植被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要尽量避开在敏感地带选址建设。此外,在某些丹霞地貌型地质公园,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或保育历史悠久,区内保留着一批古树名木,这也应当成为植被景观保护工作中的重点(李贞等,1998)。

5 花岗岩植被景观

  在我国的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有9处公园以花岗岩为主要构景特色,另有13处公园拥有重要的花岗岩景点。

5.1 花岗岩的旅游吸引要素

  出露面积大而富含铀矿的花岗岩,适宜于石材加工的花岗岩大岩基,似乎都很难形成风景地貌(戎嘉树,2006)。不过,那些区域成片规模大,单体构景独特,一旦为外界认可的花岗岩地貌区,往往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尖峰地貌(三清山型)、断臂悬崖地貌(华山型)、圆丘地貌(洛宁型)、石蛋地貌(鼓浪屿型)、石柱群地貌(克什克腾型)、塔峰地貌(嵖岈山型)、崩塌叠石地貌(石龙沟型)、海蚀地貌(平坛型)和风蚀蜂窝地貌(怪石沟型)等奇特的自然造型,往往给人以震撼性的视觉冲击(陈安泽,2006),是地质公园吸引游客的重要看点。

5.2 花岗岩地貌区域典型的植被景观

  在花岗岩出露的山区农村,植被维护、水土保持之艰难,一直是农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阮伏水等,1995;陈丽华,1996;曾河水等,2004)。不过,在那些成景不宜农的风景区,花岗岩小地貌与绿色植被的组合,往往成为城市游客的重要看点。在河南省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造型与稀疏的植被、山下的平原和水体一道,构成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赵洪山,2006)。

  花岗岩奇石与怪松的组合,往往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很多名山的一流景点。在天柱山,已成为著名看点的奇松(黄山松)有天柱松、虬龙松、鸳鸯松、五妹松、玉壶松、双掌承露松、探海松、鹰松、麒麟松、姊妹松、伞松和迎客松等(李泽文,2000)。在三清山,突兀的山岩,蒙胧的云雾和挺拔的松姿组成的奇景,也是职业摄影师追捧的好素材(李忠光,2000)。

  在位置偏僻,不宜农耕的花岗岩地貌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往往是开展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绝佳场地。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牯牛降国家级别自然保护区(陈黎等,2003)都是安徽省标志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5.3 花岗岩地貌区典型植被景观的维护

  在植被结构趋向单一的花岗岩景区,作为构景要素的单体植被应当是景观维护的重点,而其中的古树名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是值得珍视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程亚星,2004)。近年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对重要造景元素的黄山松即已产生重大影响,关键性景点的维护不容忽视。

  过度的旅游开发和超量的游客造访,往往对小区域的风景植被带来意想不到的沉重负荷。限制游客量,或分时间段地采取景区封闭和景区开放政策,即所谓的“封闭轮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保护手段(廖仲毛,2001)。

6 

  以上内容,通过对火山遗迹、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和花岗岩地貌景区旅游吸引要素的分析,分别探讨了不同地貌环境中岩石和植被在构景造景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论文的篇幅限制,本文不能列举所有类别的多岩型地质公园。不过,火山遗迹和花岗岩两者是在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火成岩地貌,而岩溶和丹霞又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在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两大谱系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沉积岩型风景地貌。作者期望通过对这4种不同类别的多岩型景观地貌的分析,揭示岩石和植被在风景营造中的共生、共荣的动态促进关系。

  我们在强调建设森林公园的同时,不要忽略森林所赖以立足的地质基础和地理背景;同样,我们在强调建设地质公园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公园区域内起着添景加色作用的绿色植被。风景是超越时空边界的美的存在,惟有景观多样性和各种自然构景要素的完美组合,才能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旅游满意度。同样,在遗产与环境保护领域,我们积极响应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只有将地质、地貌、植被、动植物生境区,甚至大气环境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内,自然遗产才不会受困于部门利益的制约,完整保护遗产价值的愿望才不至于最后落空。

  我们真诚地希望,岩石造型和植被景色的自然融合能够得到公园规划师、政府决策人士、公园管理机构、社区居民和普通游客的尊重、爱护和保护;这样,我们的地质公园事业肯定会得到更多民间力量的拥护,我们的地质公园肯定会成为真正的可持续旅游目的地。

  作者感谢西南大学国家公园实验室王爱萍和崔鹏伟等各位成员给予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Wang Lianyong. Operating a Geopark in the Context of Multi-designations: A Challenge to the Future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 (2): 187~196
[2] 陈安泽. 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中国·三清山 (陈安泽, 杨沙鸥主编, 内部刊行), 2006: 3~9
[3] 陈黎, 吴刚.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资源调查. 江苏林业科技, 2003 (1): 20~22, 51
[4] 陈丽华. 湖北宜昌风化花岗岩区林草植被改良土壤作用的定量化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 1996 (2): 35~41
[5] 程亚星. 黄山松:中国名片上的点睛之笔. 中国国家地理, 2004 (3): 112~113
[6] 和太平, 文祥凤, 张国革, 林卫东.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野生观赏植物及其构景分析.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 (2): 159~163
[7] 李泽文. 天柱山黄山松资源分析. 安徽林业, 2000 (4): 27
[8] 李贞, 保继刚, 覃朝锋. 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地理学报, 1998 (6): 554~561
[9] 李忠光. 三清山雾里拍松记. 照相机, 2004 (3): 58
[10] 廖仲毛. 风景轮休与景点限员. 绿化与生活, 2001 (6): 33
[11] 刘伟, 叶雄英. 龙虎山上清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构想. 江西林业科技, 2005 (5): 41~42
[12] 刘宪标, 彭静. 桂西北进入原始森林和丹霞地带.旅游, 2005 (7): 38~51
[13] 曲秀春, 刘祥君, 况成秋. 神奇的火山口森林. 中国林副特产, 2002 (4): 50~51
[14] 戎嘉树. 产铀花岗岩不成景. 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中国·三清山 (陈安泽, 杨沙鸥主编, 内部刊行), 2006: 118~120
[15] 阮伏水, 周伏建. 花岗岩侵蚀坡地重建植被的几个关键问题. 水土保持学报, 1995 (2): 19~25
[16] 覃星, 唐俊, 钟业聪, 韦健康, 梁兆群. 西乐业雅长林区大石围、黄猄洞考察. 中国岩溶, 1996 (3): 297~299
[17] 曾河水, 岳辉. 长汀县以河田为中心的花岗岩强度水土流失区植被重建的主要模式. 福建水土保持, 2004 (4): 16~18
[18] 张崇邦, 张忠恒, 张崇尧.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植被类型及保护对策.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 58~61
[19] 张树民, 陈黎明, 邢润贵, 金凯忠. 五大连池火山区土壤和植被分布与特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1): 86~88
[20] 赵洪山. 河南省地质公园图片选登——嵖岈山. 河南国土资源, 2006 (4): 2~3

*作者简介:王连勇(1965年~),重庆西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遗产保护,保护区及可持续旅游研究。电子邮箱地址:wangly@swu.edu.cn; xndxwangly@yahoo.com.cn
李婉珠,谢欣,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