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贵德地区地貌与人文景观初析

发布时间:2007-10-31 阅读次数:

李名则1 苗 琦1 蒋树成2 王 敏3 张志岗4 赵志中1,5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青海省贵德县人民政府贵德811700;
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4.青海省贵德县工商局贵德811700;
5.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东北部,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在所处的地质背景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下,贵德县境内形成了丰富的地貌景观,主要由有丹霞地貌景观、黄河水体景观、洪积扇景观、麻吾峡风蚀地貌景观、扎仓温泉景观等。贵德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分别为古城遗址,民族风俗等。

关键词:贵德地貌景观人文景观

1  贵德地理概况

  贵德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东北部,流程76.8km,全境沟壑纵横,山川乡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黄河由西向东流经贵德县境内的罗汉堂、河西、河阴、河东、尕让五个乡镇。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素有“小江南”之称。河谷地区林木葱郁,阡陌纵横,盛产瓜果,是有名的“高原瓜果之乡”。

  贵德县背靠青南地区。面向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是青海省东部和省府西宁通往青南地区西久公路要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贵德县已成为在青海省和海南州最具发展前景地区之一。

  贵德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低温-23.8℃。年平均降水量251~559mm。

2 贵德地质地貌景观

2.1 贵德地质概况

  贵德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横贯我国北部的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南部边缘,是祁连山南缘东段的前寒武纪古老大陆核向南侧发育的地槽。其地质构造跨越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即北部边缘的青阳山—拉鸡山一带属秦祁昆加里东地槽及褶皱系,中南部地区属华力西—印支再生地槽及褶皱带。贵德盆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褶皱系交汇地带,地层属祁连-贺兰地层区、松潘分区的扎马山小区,是在昆仑山断裂和阿尔金山断裂左旋相对运动的宏观控制下,由诱发的NW向右旋断裂运动和NWW向左旋断裂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高原北部的一个重要的构造地貌单元,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盆地北以青海南山和拉脊山西段为界,南依巴吉山,西靠瓦里贡山,东至马扎日山,盆地面平均海拔约3100m,形成多级阶地,贵德县城就位于第一级阶地上,海拔约2230m,同时贵德盆地不仅发育有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含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黄河横贯盆地,切穿了盆地的全部新生代地层。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贵德盆地对确定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探讨高原北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盆地的基底由元古宇、三叠系组成,盖层为新生代地层,其中新近系分布广,厚度大,与下伏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第四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2.2 地质地貌景观

2.2.1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即红层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称“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称为“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

  丹霞地貌在贵德有数处,而最著名的是阿什贡峡(见照片1,2),特别是阿什贡峡的千佛岩。阿什贡丹霞地貌分布在黄河北岸的阿什贡村周围,西(宁)久(治)公路从中穿插而过,这里距西宁80km,距县城34km。丹霞地貌从狭长山谷的羊圈湾开始,出阿什贡峡口至黄河边,西至达卡沟口。这里山峰挺立,重重叠叠,奇形怪状,绵延十数里,颜色火红,十分壮观。

  

  阿什贡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白垩纪至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由于黄河水下切,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隆升,使深藏在地层深处的红沙岩裸露出来,又经过长期风和水流侵蚀,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巉岩峭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处山崖呈现不同的形象,惟妙惟肖。

2.2.2 风蚀地貌

  在贵德县城南30km的麻吾峡谷中,一些迎风的岩壁上可见到由一些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这是是由于风吹动沙粒或尘粒撞击裸露的岩壁表面,即风的磨蚀作用形成的,称为风蚀龛,其直径从几厘米到2m左右不等(见照片3)。

2.2.3 沟谷地貌

  贵德县城地处黄河南岸,受黄河流水作用和高原较强烈隆升作用的影响,地表作用产生的碎屑物之被黄河带走,在水流出口处地形坡度变缓,水流向四方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洪积扇(见照片4)。在黄河北岸还可见到由阿什贡沟谷形成的泥石流冲入黄河的景观。

  

2.2.4 河谷地貌

  (1)峡谷景观:

  龙羊峡峡谷地处贵德和共和两县的分界处,处在分割共和盆地和贵德盆地断块山地瓦里贡山中段,黄河切出的地层为三叠系龙羊峡统的砂板岩、灰岩、花岗岩及闪长岩。最高级宽谷面最为宽广,标高3300m左右。黄河穿越于龙羊峡谷,长40km,水面宽40~60m,而谷深达200~600多米,两岸危岩陡壁,几乎垂直对峙。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连绵不断的莽原,中间是宽阔平坦盆地,使整个峡谷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龙羊”是藏语,意为“险峻的悬崖深谷”(见照片5)。

  (2)阶地景观:

  中更新世末,青藏高原发生一次强烈隆起,使共和盆地结束沉降历史而转为抬升,李吉均(1990)称其为共和运动,此构造运动也造成贵德盆地隆起,直接导致了现代黄河的诞生。黄河在贵德盆地形成以后,受构造抬升的影响而强烈下切,原来的河湖相堆积面高出河面而成为现在的贵德盆地面,黄河下切贵德盆地面过程中,形成了6级阶地(图2),分别位于颌面以上40、70、130、220、600和750m左右,贵德县城即处于第一级阶地上。在各级阶地(T6、T5)上有薄层黄土覆盖,第五级阶地(T5)以下的黄河级阶地上也分布有黄土状堆积。

2.2.5温泉景观

  贵德地区的温泉远近闻名,南岸山坡一巨石上刻有“沸泉冬温”四字,“沸泉”指扎仓温泉(见照片6),位于河西乡扎仓沟口西南,距县城15km,海拔2400m。整个泉区,夹峙在多拉山岩下,共有20多个涌泉,其中3处悬壁岩裂隙中喷流出来的,伴有有节奏的喷吐声。各泉眼每昼夜中出水量240吨,总泄出量10公升/秒以上,天然热量890.4千卡/秒,最低温度57℃,最高温度92℃,泉区地表温度达33℃~47℃,沸泉口可煮鸡蛋、牛、羊肉,可沏茶,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化验属弱碱性碳酸盐、硫化氢泉水,对于风湿劳损、神经疾患、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有一定疗效,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周边省区的人们前来这里治病健身。藏族群众称扎仓温泉为“德什吉曲库”,意为平安、幸福的热水泉(照片6)。

3 贵德人文景观

3.1古城景观

3.1.1贵德古城 — 明清古建筑群

  贵德古城(见照片7)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m2

  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见照片8)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历来为文人祭祀和聚会的场所。

  

  除玉皇阁和文庙外,贵的明清古建筑群还包括供奉着关羽、岳飞和马祖三尊神的关岳庙、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大佛寺、仍保留有清光绪时期壁画20 m2的城隍庙等。

  贵德古城及玉皇阁组成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木工精美细腻,碑刻、壁画为珍贵史料,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旅游观赏价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1.2 藏盖古城

  藏盖古城位于黄河南岸贵德县新街乡原藏盖村二社西北,北距县城45km。东临塔哇河滩,南靠大山,西隔莫渠河与歪拉山相连。古城建于南山根一个三角形台地上。城呈不规则形。城内出土文物有筒瓦、板瓦、陶纺轮、四耳罐等陶器残片及打制石器等,据当地群众说还出土有兵器、盔甲、铁犁等。据考证,出土文物陶纺轮是汉代以前的遗物,从古籍记载看,疑为汉代建威城。该古城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1.3 尕让古城和宁河古城

  尕让古城位于贵德县城东北40km的黄河北岸尕让乡下尕让村以西的高台上。城址东临尕让河深谷,城墙已成几十米的断崖。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288m,东西宽140m。城垣倒塌严重,但轮廓清楚。据文献记载,古城为汉代归义城,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河古城为毕家寺古城,位于县城南2.5km的河阴镇大史家村下毕家社南侧。古城略呈正方形,南北长90m,东西宽80m,墙基厚3m,城顶宽0.5m,设南门,围墙基本完好。古城系元代宁河县古城遗址。

3.2 贵德民俗

  贵德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自东汉贵德建县,以后各朝代都曾在贵德屯军开垦,中原汉民族不断入住。当地各民族人民和中原移民共同开发贵德盆地,人类文明也就在这里生成和发展。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消长互补,丰富了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如社火、梨花艺术节、六月会、赛马会等。

4  关于贵德地貌景观与人文景观建设保护的建议

4.1 对地质地貌景观保护的建议

  贵德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距离省会城市西宁和甘肃省会兰州很近,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应大力倡导贵德地质公园的建设。在建设规划时要坚持自然资源保护第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的原则 ,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注意确保区域内地质地貌景观及相关自然与人文景观不会受到破坏 ,保护景观的完整性。

4.2 对人文景观保护的建议

  古建筑是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载体,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保护和恢复,所谓的“恢复"并不是翻新,而是修旧如旧,保护古建筑的原有特色,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来避免人为地对古建筑的破坏。积极倡导健康有益的当地民风民俗,使其成为发展贵德旅游的特色资源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潘保田.贵德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上游发育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4, 17(3):43~50
[2] 贵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德县志,1995
[3] 宋春晖,方小敏,等.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地质论评,2003(4):337~346;
[4] 聂军胜、宋春晖,等.贵德盆地黄河出现的古地磁年代及其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2):59~64
[5] Li Jijun,. The Quaternary palyflora and palaeoclimate in the Guide and Hualong Bas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Global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0,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