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下的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显得格外绚丽多姿,展开双臂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客人。近日,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里出现了30余位特别的客人,他们就是来自新华社的记者朋友们。
在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巨大魅力的感召下,新华社记者一行不辞辛劳驱车来到兴文石海采风,深入体验、宣传报道神奇的石海,醉人的洞乡,魅力的兴文。“这儿真是太美丽、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想不到咱们国家还有如此美丽,这般神奇的地方……”来自新华社的记者代小琴眼里满是惊奇。“这里的石头都好奇特哟,如果不是亲自来体验,根本难以相信这一切都是天然的石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让我们叹服……”站在兴文石海景点——“石海涌浪”拍照留恋的新华社记者唐艺铭早已沉醉在眼前的奇绝景观当中。“这里的地表石林、地下溶洞、特大天坑、卧虎岭……真是太令人震憾了,我一定要把这里的神奇和魅力通过语言、文字和镜头带出去,让全国各地,国内国外的朋友都来分享这种神奇,享受这般大自然的万种风情和独特魅力……”正忙着在“天下第一漏斗”拍照留恋的新华社记者林翼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苗寨、石海迷踪、夫妻峰、僰寨、大漏斗、石林仙姿……一路走来,一个个经典的景点,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传说,无不令新华社的记者朋友们欣喜、振奋、赞不绝口。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神奇绝色的旷世奇观带回去与朋友和朋友分享,要把这样的美景宣传出去。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巨大无比的天坑了,简直不可思议,若非亲眼所见,肯定难以置信,那种豁达,令人心胸开阔,美轮美奂的地下奇观无不令人啧啧称奇,留恋往返……”江记者吐出了肺腑之言,“兴文石海的开发潜力仍然很大,尤其是在循环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延长客人留下的时间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据悉,此次新华社记者团到兴文采风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兴文,尤其是兴文的旅游业展开宣传报道,使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这坛“美酒佳酿”的芳香飘向全国各地,为兴文旅游业的腾飞,为兴文的开放式、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天窗。
新华社记者团聚焦兴文只是兴文县执着推进“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彰显僰苗文化特色,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深入挖掘僰苗文化底蕴而结出的累累硕果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的第一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景区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旅游营销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努力降低冰雪以及地震灾害对我县旅游业的影响,确保全县旅游产业在灾后得到蓬勃发展。1—6月全县招徕游客78.4万人次,旅游收入5.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1%和8%……”兴文县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兴文石海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整改工作已经结束,如今的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浓郁的僰苗文化风情闪现于景区的每一个角落,换上新装的世界地质公园每天都迎接着八方宾朋。全县旅游业已经开始走出5.12大地震的影响,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彰显僰苗文化特色,打造休闲旅游城市”。走进如今的兴文县城和各大景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僰苗文化气息。也许,这就是吸引“十里长巷”之外的客人源源不断来到兴文的最醉人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