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吉木乃县恰勒什海乡附近的克孜里塔斯山,为的是看看在这里沉睡了几万年的冰臼。
在绵延数公里的克孜里塔斯山上,形态各异的冰臼石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近千个冰臼遗迹,最大的长达数米以上,小的如拳头,更小的如鸡蛋。这些冰臼大部分集中在山顶,小部分集中在山脚和山麓。冰臼形态各异,有的似金钟,有的像花瓣,有的如盘碟,还有的形似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里,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冰臼星罗棋布,每一个冰臼都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与自然那样完美地融为一体。
冰臼是古代冰川作用的产物,因“口小、肚子大”,形似我国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约形成于200万年到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前缘(冰舌)的裂缝流淌,对冰川覆盖的基岩进行强烈地冲蚀,“滴水穿石”最终形成冰臼。
据了解,全世界仅在德国、波兰等国发现过冰臼,而在我国,只有黄山、庐山、西藏、内蒙古等少数地方存在冰臼。冰臼群是冰川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冰臼一般仅仅分布在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像克孜里塔斯山这样分布在山顶、山脚、山麓地带的冰臼则较少见。
2004年,阿勒泰地区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在探矿时,首次在克孜里塔斯山发现了冰臼遗迹。据介绍,现在,吉木乃县一共有三处冰臼遗迹。
在克孜里塔斯山上,我抚摸着经过了几万年历史的冰臼,数着一朵朵在岩石上“开放”的黑色、红色、蓝色、绿色、褐色的“石花”,看着山麓边的各种植物——结出一把把红色果实的忍冬,寂寞地开着白色花朵的绣线菊,绿茵茵的麻黄、野山葱、野芹菜在黑色的岩石中缝隙中绚烂地生长着,而山脚下,在空旷的蓝天下,一片片碧绿的庄稼延伸得没有了边际,我不禁有些恍惚,不禁怀疑:这里曾经满是冰川吗?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吗?我甚至怀疑我所坐的岩石,不是几万年前被埋葬在冰川下面的那块坚硬的岩石。我心头强烈地感到一种震憾,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2005年,在吉木乃县的北沙窝腹地,当地的地质工作者又发现了反映古冰川运动的冰臼遗迹。这是继克孜里塔斯山发现冰臼遗迹后的又一发现。
北沙窝地区位于吉木乃县西北40公里处,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在沙漠腹地,青色花岗岩山体在周围荒漠中显得很突兀,地质人员勘查时,在山脊上发现了多个大大小小的冰臼,直径大的有一两米,小的也有几十厘米,它们附着在岩石上,形成沙山上极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有关专家说,像这样分布于沙漠地区的冰臼十分罕见。
2006年,吉木乃县旅游部门在距离吉木乃县城60多公里处的托斯特乡草原神石城内又发现了数十个冰臼遗迹,这是吉木乃县发现的第三处冰臼遗迹。
我们来到托斯特乡的冰臼遗迹,看到这里的冰臼遗迹与克孜里塔斯山不同的是,有些冰臼内存有积水,积水内滋生着一些植物,这些植物长得很奇特,我们都不知道它们的“姓名”。
新疆吉木乃县旅游局局长王林说,冰臼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全球变暖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吉木乃县的这些冰臼遗迹就是珍稀的天然地质公园,自2006年起,吉木乃县县在这三处先后设置了区域围栏,对这些冰臼遗迹进行保护和开发。